今天是:  2024年3月28日  星期四               站内搜索:    
学校活动
德阳市实验小学校承办德阳市现代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会暨教育名家讲坛活动
发布单位:德阳市实验小学    发布人:刘敏    作者:刘敏    日期:2021-06-04     浏览次数:2270

德阳市实验小学校承办德阳市现代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会暨教育名家讲坛活动


根据德市教科{2021}86号文件要求,德阳市实验小学校通过两个月的精心策划和组织,于2021年6月3日如期举行了德阳市现代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会暨教育名家讲坛活动。本次活动旨在展示我市现代课堂教学改革阶段成果,推动课堂教学育人关键环节深度变革,整体提升全市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发展水平。上午的活动主要是围绕“强课提质,从育分走向育人”这个主题,进行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科学以及STEM课程各学科的教学展示与研讨,德阳市实验小学罗绵强校长进行现代课堂成果分享;下午事教育名家讲坛活动。各区县教育局分管领导、基建科长、教科所负责人、教学负责人、教科所相关学科教研员、德阳市中小学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示范校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60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活动。

一、德阳市现代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会简述。

上午分为五个会场开展了德阳市现代课堂教学改革展示活动。

语文会场。

第一节是德阳市实验小学胡兰老师和1.7班的孩子们展示童向朗读课《棉花姑娘》。第二节是德阳市实验小学刘梅老师和3.12班的孩子们展示随课微写《海底世界》。第三节是德阳市岷山路小学廖静仙老师和3.4班的孩子们展示幸福课堂《剃头大师》。

胡兰老师执教的童向朗读课——《棉花姑娘》,是一堂以儿童的读情作为出发点,把儿童喜欢的声音作为载体,把朗读作为重心的阅读教学课。向我们展示了“以读促学,以读促解”的童向朗读课堂教学范式。整堂课定位精准、目标明确、训练落实、活泼生动、童声琅琅,通过各种别开生面的朗读形式引导儿童学习语文、让儿童感受到了朗读的快乐,提升了语文素养。

整堂课既落实了语文教学的基础训练,又创新了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课堂流程分为预学、展学、研学、延学四个环节,层层推进。针对儿童的认知特点,通过观察图片、创设情景、想象画面、体会人物心情、揣摩人物表情、抓住重点词语等方式,让孩子进入文本,感悟文本内容,并以朗读为载体,呈现自己的阅读理解。朗读形式别开生面、多种多样,个别读、小组读、示范读、模仿读、对比读、男女生读、齐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小组分角色读等形式,让孩子们在读中思考、读中发现、读中悟理、读中解惑,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孩子们在朗读中体会到了蚜虫的可恶、了解到了棉花姑娘的急切之情、理解到了三位动物医生的无能为力、了解到了动物吃害虫的科学常识、体会到了偏正结构短语的表达效果,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更在朗读提升了语文学习的能力。

这堂童向朗读课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朗读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爱上朗读,就能读出每个文字的趣味,感受到朗读的快乐,也能在朗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海底世界》篇章结构、段落结构十分清晰,修辞手法运用灵活、恰到好处,语言生动有趣,是一篇进行仿说、仿写训练的好文章。刘梅老师在课堂上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如何围绕关键句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具体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进行仿说句子、仿写段落的训练。

1.把握学情,精心设计

三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学习写作阶段,虽然已经学习了一学期,但是很多学生在写作方面仍很吃力。为了减轻学生对写作的恐惧、抵触心理,老师可以把集中的写作训练分解到平时的语文课堂中,运用好教材,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无论是篇章结构,海参段落结构都十分清晰,语言也很生动有趣,是进行随课微写的好例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一边感受海底声音的奇妙,一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海底声音的奇妙的,然后让学生迁移学习第四自然段,一边感受海底动物活动方法的奇特,一边发现作者是如何写出海底动物活动方法的奇特的,最后结合板书进行小结,指出作者写作的秘诀。在学生充分学习作者写作方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随刻微写,活学活用。

2.重视读写结合,落实语文素养

整个教学过程中,读的方式多种多样,齐读、个性化朗读、师生合作读、接龙读、表演读……朗读始终贯穿于课堂,充分的朗读是为随课微写打好基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何而来,就是从平时的朗读训练中来,就是从平时的语言积累中来。在对学生进行写作评价时,教师分为三个评价等级,既为学生进行随课微写提出明确要求,也为学生进行点评时指明方向。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刻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异,课前老师为学生播放了海底世界的视频,把学生领入海底世界之中。课中,老师用精美的图片、直观的视频和生动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还设计了角色体验,让学生始终沉浸在奇异、有趣的海底世界之中。如“请你戴上水中听音器去听一听,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小小潜水员们,你潜入海底都看到了什么?”“小贝壳,你都去了哪些地方旅行呀?”……

这节课,在追求课堂课程改革的今天,老师把着力点落在了“本真课堂”上,认真钻研教材,全面把握学情,以求老师一课一教,学生一课一得。

课后,德阳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冯学敏老师对这三节课做了精彩点评,肯定了三位老师的亮点,也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冯老师指出:语文教学既要立足当下,又要传承过去的优秀传统,还要放眼未来。希望语文老师们能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扎实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让课堂书声琅琅。

数学会场

德阳市实验小学周彬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三角形内角和》;绵竹市紫岩小学刘佩玲执教的是五年级《数学广角——找次品》。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学生在已经认识三角形的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边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知识的,这为感受和理解“三角形内角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充分发挥“以学生为本”的,并遵循本校的教学理念,将教学思路拟定为“预学——展学——研学——延学”这4个环节,努力构建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具体体现了以下几点:

1.课前预学环节,初步感受测量的误差

在预学环节中,先让学生自学了解三角形的内角以及内角和是什么的含义,并出示三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让学生测量每个角的度数,再计算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和,设计本环节的目的是基本概念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完成,并让学生测量出三角形的每个角的度数,最后再计算出3个角的度数之和,测量和计算的结果是大约180度,而大多数学生以往的认知经验来说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为什么测量的结果有所不同呢?这样的设计就触发了学生的思考,是误差造成的吗?还是我的认知就有偏差?设计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诚实,严谨的实验态度,感受误差的真实存在。

2.展学环节,巧用猜想,撞出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展学环节,先让学生汇报课前预学的成果,发现学生的测量结果都是在180度或者180度左右,并出示课前老师已经筛选出有效的数据,把大家求出来的和出现的次数做了统计,并制作条形统计图,大多数同学测量的结果是180度,直观的让学生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是180度,感受误差的存在。当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表象时,采用大胆猜想,把学生的思维打开。测量的方法去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认知了,并且由于误差不能测量出准确的结果,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又为后面的探索和验证起到了启下和导向作用。

3.研学环节,实践操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研学环节,教师安排了几次操作活动,为了营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课堂氛围,既关注了学生的个人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注重学生的个体感悟,强调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逐步获得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成功体验。

教师安排了以下2个动手操作的活动:

(1)从学生们熟悉的三角板入手,用已有的经验得出三角板的内角和是180度,再探讨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证明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2)根据验证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成功体验后,学生再次动手操作,证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的内角和是180度。

这2个活动安排的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学生在“做中学”的数学策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有效的学习空间,再通过学生喜欢的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来内化新知的难点。同时都用到了转化的思维方式,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就转化成了一个平角,这也是数学上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

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次的剪拼过程中是直角三角形,学生在剪拼的过程中,可以把三个角都剪下来,再拼在一起形成一个平角;同时也可以只剪其中的2个锐角拼在一起和另外一个直角进行对比,得出2个锐角之和是90度,加上另一个直角的度数就是180度了。第二次的剪拼学生已经在第一次的过程中得到了失败和成功的经验,所有拼的过程更加的轻松,避免了第一次拼的过程中角剪小了,顶点没有对齐等小问题。

教师还安排了2个多媒体演示环节:

(1)学生自主剪拼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再次回忆剪拼的过程,再次加深这种验证方法。

(2)“折一折”的方法进行微课演示,目的让学生了解其他验证的方法,体现方法的多样性。

本环节的亮点:学生形成猜想后,教师给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学生第一次剪拼的过程中,教师展示了学生剪拼的成果,一种没拼成功,一种拼成功了,并进行对比,目的是引发了学生的思维的火花,教师也注重于让学生自己总结经验,怎样才能拼成一个平角。而不是教师直接告知学生怎样去拼。所以在第二次的剪拼中学生成功的证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最后教师再用微课的方式再次演示剪拼的过程,把放和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从不同的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教师也非常注重细节,比如:提醒学生在拼之前先标出三个内角,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剪下来后找不到内角这种情况;学生总结经验后再次提醒顶点对齐等。

本环节中,不但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验证活动,而且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同时借助多媒体和实物演示的观察,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如何进行拼一拼的活动,增强了活动的有效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学法指导,做到了适当的解决了教材的难点。

4.延学环节,帕斯卡法,巩固提高

数学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教师安排了2个层次的练习,根据学生的实际,利用教材做一做的原题,第一个练习小试牛刀,给出了三角形的2个内角的度数,求第三个内角的度数,从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个练习是根据帕斯卡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去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从而让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到方法的多样性,不仅是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还有推理证明的方法解决。使学生在图形的变化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从中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方法多样性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研究三角形内角和中得到了成功的体验。

英语会场

德阳市实验小学英语组刘波老师和三年级8班的孩子给大家带来了一堂题目为《Module9 Unit1 They were very young.》的小学中段英语阅读课。课后,在德阳市实验小学英语组长王和俊老师的主持下进行了小学中段主题式英语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讨会,并邀请了旌阳区小学英语教研员冯婷主任作重要发言。

会议首先请上课老师向大家介绍教学设计和意图。

刘波老师作为主讲人,从本课主题,教学步骤和设计目的向大家一一介绍,本模块的主题“Changes”。我们立足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图片,以生动、形象、有趣的图片为抓手,通过图片对比提取文字信息,再通过听及教材文本的阅读来印证所提取信息的准确性,整堂课设计的问题基本以开放性或半开放性问题为主,不局限孩子们的思维,让他们依据自己的观察及理解随意用英语表达,将英语的“工具性”作用体现到极致。

接着,王和俊老师就本课构思和学校英语教学理念给大家做了详细又实用的分享。

她提到:本次现代课堂主题为强课提质,从“育分”走向“育人”。我校一直倡导“真教育”,践行“本真课堂”,通过“PPSE”四步式教学模式,以生为本,将课堂真正还给孩子。“PPSE”四步式教学由预学(Preview)-----展学(Presentation)------研学(Study)-----延学(Extend)组成。所谓“预学”,则是老师提前制定“预学单”,将本课要讲授的某一重点知识或难突破的难点知识通过提前录制微课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课前预学。“展学”即孩子们展示预习成果及老师辅助讲解阶段。在讲解过程中不仅了培养孩子们自信表达能力,也能促使他们预学更认真、深入。在预学阶段,班级内一半的学生只能学到较为表层或理论的知识,于是就产生了“研学”阶段。“研学”主要目的在于进行深入及全面的知识讲解与基础操练。让孩子们能通过现象看本质,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最后一步的“延学”则是培养孩子们举一反三,知识迁移的能力。发言最后,王和俊老师就教学现状和实际情况给在座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些参考建议。为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培养学生高效阅读能力,实验小学英语组进行了题为:小学中段主题式英语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此课题为德阳市级立项课题。

最后,英语教研员冯婷主任进行了精彩的评课。

冯主任从课程框架、阅读方法、提升思维和多维教学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价。她重点指出:前置性任务可分层布置;巧用文本留白来提升学生思维深度;多维任务交换能增加学生体验;丰富任务内型,提升综合素养;针对年级学生学情重点把握听、说、读、写四项内容。通过冯婷主任的建议与分享,也给在座老师提出了以后教学的方向,老师们进行研讨与交流,获得了极其宝贵的教学经验。

科学会场

德阳市实验小学校王先凤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影子的秘密》,中江县御河小学刘佳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地球的形状》,德阳东电外国语小学孙玲老师执教了STEAM课程《 千年文明遇上STEAM》。

《影子的秘密》是科教版三年级下册第3单元的第3课内容。本课的教学设计做到了逻辑性强,体现科学性,探究性,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实践和体验。

本课以学习任务单为组织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到4个活动中。以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引出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是影子的秘密,让学生来制造影子,采取自学和实验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影子形成需要的条件,从而解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这样一个问题。这一个活动的设计主要是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入学实验探究从而自己得出,科学的结论。这一环节中。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的加以引导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探究为基础。通过预学,研学和展学交流。来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2个活动是让学生自已提出影子有各种变化,大小、形状、方向等变化,对其变化原因进行猜想,然后让学生来自己想办法完成让影子变大变小,让物体影子的方向改变。让影子的形状改变,通过学生不断的尝试和体验,在体验中去总结这些变化,跟什么相关。这既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来归纳总结的能力

第3个活动是本节课研究的重点。教师提出影子的长短变化可能跟什么有关,学生有了两个猜测,一可能跟光照的角度有关,也可能跟光源的远近有关。究竟是跟远近有关还是跟角度有关呢?我们不能把两个条件混在一起研究科学家,研究一个问题只能改变一个条件,我们先来研究是否跟角度有关,就只能改变角度,而不能改变远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怎么才能实现,只能改变角度而不改变远近呢。在学生思维中培养限定条件的思维从三年级开始灌输控制变量的方法又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设计中,学生设计不了的时候,给学生提供折叠尺和半圆,还帮助学生思考,学生有了办法之后,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得出影子的长短跟光照的角度有关,角度越大影子越短,角度越小影子越长而跟光的远近距离没有关系这个实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难的一个实验,但是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所以老师花时间在这个地方多引导,多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法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三个研究进行完之后,进行一项挑战,让学生按照要求来使影子发生变化,比如让乒乓球的影子比乒乓球大5倍以上,让学生能够让木块的影子像时针一样转动。等等这些挑战既要用到刚才的研究结果,又要学生去思考和实践,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学生思维和动手能力,锻炼学生手眼协调,锻炼学生思维和操作协调的有用手段,学生在活动中感到欣慰和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课堂达到最佳的效果.

中江县御河小学科学老师刘佳执教的是《地球的形状》。本节课,依据《课标》理念,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路,设计了问题引入、经历探究、总结提炼、激发兴趣这几个教学环节。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对于三年级的大部分学生都已经知道地球不是平的,而是一个球体,因为他们已经通过电视、电脑、书本等途径已经了解到了。本课要通过创设回到古代的情境,引导学生像古人一样一步步地探索地球的形状。这个过程也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1.利用对比模拟实验突破教学重难点。

为了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发现了两个特殊的现象,分别是帆船进港和月食现象,这两种典型的“反例”现象,让人们推测地球是一个球体。但三年级的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对这两个现象是不容易理解的,所以教师要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真正从这两个现象来认同地球是一个球体。那如何让学生做的对比模拟实验更贴近真实情况呢,就需要充分准备实验器材。在模拟“月食”的这个实验时,为了让学生操作更加方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老师帮学生在“地球”上制作了一个手柄,这样学生操作非常方便,不会因为手挡住手电筒光线的原因影响了实验效果。学生通过这两个对比模拟实验重现了生活中的现象,也更认同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观念。

2.个性化的记录帮助学生更好地反应学生思维。

在本课中有两个对比模拟实验,学生做完以后都要求学生有记录,那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记录单的记录尽量少用文字,尽量通过一些图表或者较有趣的活动来记录。因此学生在做完“帆船进港”的对比模拟实验时,老师设置了填空的记录。在做“月食”实验时,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影子边缘的样子画在有圆形月球形状的记录单上,这样效果也比较好。

3.渗透科学史,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本课引导学生从古代到现代探索地球的形状,其中介绍了几个推动历史的重要人物,如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麦哲伦、杨利伟等,讲到亚里士多德时,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家坚持不懈、执着追求的精神;在讲到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索的旅程充满了艰辛,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在讲到杨利伟在2003年乘坐“神州5号”象征着中国航天事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为中国骄傲的情怀。

这是一节开放度高的科学课,时间非常紧凑、学生自主性高,课件运用恰当,师生积极互动,展示了现代课堂改革的理念。

音乐会场

德阳市实验小学张勤老师执教的是歌唱教学《赶圩归来啊哩哩》;唐廉森执教的是音乐欣赏中的动作创编《春》。

《赶圩归来阿哩哩》是一首4/4拍羽调式彝族民歌。是一首具有浓郁的西部地区民族风格的歌曲。全曲根据音乐情绪分为两段体结构。旋律流畅、明快、活泼,歌曲生动的描绘了彝族姑娘在赶集归来的路上,嬉戏欢笑、愉快歌唱的欢乐场面。张勤老师通过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达到“唱会歌曲并且能唱好歌曲”。

1.利用反复聆听,多重体验突破教学重难点。

歌曲以十六分音符节奏、前十六分音符节奏、 后十六分音符节奏贯穿全曲,衬词“啊哩哩”,多次出现,张老师利用许多过渡设计,使歌曲的学唱在聆听的基础上,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行,反复多次聆听,由学生自己找出唱得不好的地方,重点学唱。在学生对歌曲有了定的理解、感受的基础上,设计了节奏训练的环节,并引导学生用节拍的方式来感受歌曲的风格,在学生自主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由想象、创编,烘托出歌曲热烈的氛围。

2.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走进彝族感受风土人情。

张老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通过播放“狂欢火把节”片段,使学生仿佛置身热闹的火把节,感受理摩的民族风 情,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翔在探求新知的天空。该环节信息技术的使用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创设美丽的音乐情境 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美 。

总体,这节《赶圩归来啊理哩)将大家带进彝族,了解彝族,孩子们兴趣十足,其乐融融,充分体现了音乐课“寓教于乐”的特点,这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品鉴的 在本课里教师的角色是一个引导者、鼓励者、参与者,学生不是被动地学唱一首歌,而是主动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之中,学生成了表现 音乐、创造音乐的主人。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之《春》这首乐曲系18世纪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中《春》的第一乐章。顾名思义,乐曲是描写春天的。人们在生活中是如何感觉到春天的呢?这主要是根据生活经验,是从许多自然现象中意识到的。如:风和日暖、鸟语花香、冰消雪融、流水潺潺等景象,都能使人们联想到春天的到来。而作曲家也往往在旋律或伴奏背景中模拟淙淙泉水、啾啾鸟鸣等音响使听者联想起春天。唐廉森老师通过层层推进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1.师生沟通自然、亲切。

我们说“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师生间思想的融合、智慧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汇。不论是提问还是对学生的评价都是很自然地和学生沟通、对话,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自己(其实关注就是欣赏)。给学生以鼓励和支持,达到很好的教学助长的效果。这就是有效的沟通,自然的沟通。

2.课堂气氛动静结合,寓教于乐

在整节课中,为教学活动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理解,更有利于学生情感体验的升华。除此之外本堂课上还做到了使学生在快乐中度过了这堂课,并有所收获和感悟。整堂课下来,学生们都能积极参与。可以说,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是愉快的。愉快的学习心境在40分钟内持久保持着。学生那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整堂课上,能够持续地保持着,并和教师不断激起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气氛动静结合,寓教于乐,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学生和老师都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对《春》这首音乐的感悟更是有了新的认识。

3.整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步步设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步步设疑是学生思考的台阶,学生通过自我思考,渐渐体会音乐的思想感情。

二、现代课堂成果分享。

德阳市实验小学罗绵强校长做了题为《走向本真课堂》的专题发言。罗校长从我校探索本真课堂、建设自主学习生态课堂、信息技术赋能本真课堂、四步自研式学习范式等方面,给与会的专家和老师们介绍了我校基于儿童视野的课堂教学改进成果,展示了我校基于平板的智慧课堂、基于互联网的线上学习、基于小视频的微课堂以及儿童阅读课程、机器人课程、童向朗读课程、童眼电影课程、3D打印课程等特色课程的成果。最后罗校长也对现代课堂建设的发展趋势、努力方向和大家做了交流。

三、教育名家讲坛活动简述。

下午进行了教育名家讲坛活动。首先教育局领导和与会专家为德阳市中小学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示范校、示范区授牌,然后旌阳区教育局、庐山路小学、广汉中学实验学校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接下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教育家李政涛进行了题为《中小学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专题讲座。李教授认为:中小学校要切实开展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准确把握趋势和方向;要致力于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要把教育走向学生的终身发展。李教授还详细地给大家讲解了学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操作策略,希望各个学校要确立学校发展目标,训练培养骨干教师,进行专题研究,不断地反思和表达。这些高屋建瓴的远见卓识,让大家醍醐灌顶,收获满满。

最后,市教育局领导进行了全市现代课堂改革阶段总结,对下一阶段的工作作了总体部署。

(供稿:刘梅、宋葵红、刘宇桐、邱长志、陈庆、刘波、唐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