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4月18日  星期四               站内搜索:    
课程改革
信息技术赋能现代课堂教与学——德阳市实验小学校第27届教学“开放日”展示课综述
发布单位:德阳市实验小学    发布人:罗绵强    作者:罗绵强    日期:2020-11-17     浏览次数:11887


信息技术赋能现代课堂教与学

——德阳市实验小学校第27届教学“开放日”展示课综述


2020年1113日,我校第27届教学“开放日”活动暨德阳市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圆满结束。活动吸引了来自德阳市各区县市将七百多名教育工作者参会,同时学校的两个会场安装了现场直播设备,进行全球直播,未能亲自到场的老师只需识别二维码就能直播观看,已吸引了5000多名无法亲自到场的老师同步观看,共同学习。

在这次活动中,我校展示了语文数学两个学科8节观摩课。语文课在真言堂举行,数学课在“阅览室”举行。四堂语文课,以同向阅读”“童眼电影”“童韵阅读”“童言微诗为研究主题,充分展示了我校基于儿童视野的真教育的课堂理念。老师们独具匠心的课堂设计,使课堂生成精彩迭出,受到与会老师们的高度称赞。宋葵红老师执教的同向阅读课《寒号鸟》,以读定教,以读传情,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体会中升华了对课本人文情怀的感悟,整个课堂书声朗朗,趣味盎然。杨娟老师执教的童眼电影课《电影海报里的秘密》,是我校亮眼睛电影校本课程的成果展示。课堂设计清新有趣,以“电影”教学为抓手,围绕“电影海报”里的秘密,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领悟语言表达的魅力,提升了学生的艺术审美和语言表达能力。刘祥平老师执教的童韵阅读课《陀螺》一课,围绕“做陀螺”“得陀螺”“斗陀螺”的教学环节有序展开,层层递进,在阅读和体会中领悟小作者的心情起落变化,绘出“我的心情变化图”进一步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通过“批注式“阅读交流,让孩子与文本对话,让课堂真实的发生。黄青老师执教的童言微诗课《秋韵》,情景交融,把课堂学习与现实生活对接,新颖的课堂设计,诗意的语言,唤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读诗、悟诗、写诗的体验中,激发了他们的思维,灵感迸发,学生睿智而富有诗意的发言赢得了听课老师们阵阵掌声。

在阅览室展示的四堂数学课,围绕“空间与图形”“数形结合”展开研究,献课的四位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数学课堂教学的盛宴。张莉老师执教的《四边形》从为图形分类入手,设计找一找,分一分,折一折、量一量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了四边形;通过观察、比较、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的概念;在研究、思考、发现中归纳概括出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数学能力。苏建梅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利用了转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深层次地认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含义,苏老师教态沉稳,课堂有序,精心设计了学生的操作活动,教学直观形象,在课堂交流中不断擦出智慧的火花,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了平行四边形求面积的方法。谭周浩老师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结合拼搭、触摸、观察等操作,以动手摆一摆为主,以感知体验为本,并在汇报环节让学生充分想象,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堂环节衔接得当,课堂设计体现很强的层次感。李瑶瑶老师执教的《画线段图解决问题》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初步感受“画图策略”,让学生初步掌握画线段图的基本技巧,感悟数与形的联系,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八节课,受到市教科院冯学敏老师、何萍老师的高度评价。


基于童向朗读  构建童向课堂

——观《寒号鸟》一课有感


洪庆华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秋日之美,除了绚烂的秋光,更有丰收的沉醉。20201113日,有幸聆听了我校宋葵红老师的一节语文课——《寒号鸟》,收益颇多。

整堂课,宋老师以儿童为本位,用儿童喜欢的声音,用适合儿童的方式陪儿童一起读,与儿童一起倾听声音里的语文,感受声音光艳里的语文张力。

第一是抓住重点词语解析文本读。

文章是以字词句段篇的形式存在的,了解内容领悟情感,离不开理解语言文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句这个切入点进行教学,学起来就事半功倍。如在体会喜鹊的勤劳和寒号鸟的懒惰时,宋老师提问:“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启发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一早”“东寻西找”体会喜鹊的勤劳,抓住重点词“只”“睡觉”体会寒号鸟的懒惰。接着,宋老师又将儿童引向更深的层次:“你怎样用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喜鹊的勤劳和寒号鸟的懒惰呢?”在老师的引领下,儿童自然而然地懂得了抓住重点词可以让朗读更到位,让理解更深入,更清楚地表达自己想要传递给听者的信息。

第二是依据情感忘我投入地读。

朗读的核心不在绚丽的技巧,而在于诵者真挚深切的情感。课堂中,宋老师十分善于设置情境,让儿童进入角色入情入境地朗读。

如在体会寒号鸟不做窝,喜鹊焦急地劝说时,在寒号鸟被冻得奄奄一息,发出哀号时,宋老师都设置了丰富的情境,引导儿童循环往复,层层深入,一遍遍地朗读,一遍遍地忘我投入,一次又一次地超越自我,把寒号鸟的处境、心情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真的是读之愈深,得之愈多。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童向朗读道阻且长,但是我想,只要我们像宋老师一样,时刻铭记“课文里,儿童在哪?朗读时,我是谁?”就一定能行之将至。


当语文遇上电影……


彭颖


《培养语文素养的小学电影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是我校在研的省级立项课题,课题组的老师们潜心研究,已初见成效,在今年的四川省立项课题阶段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得了省级二等奖。在这次的“德阳市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暨信息化教学改革名家论坛”活动中,课题组的杨娟老师,为大家献课《电影海报的秘密》,精彩展示了课题组的部分研究成果。这一节课,是把电影和微写作有机结合的成功范例,让所有听课老师不禁眼前一亮——原来语文还可以这样教。

这节课,老师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电影入手,一开始就牢牢锁定孩子的目光,通过课前热身活动“看图片猜电影”、“根据提示猜电影”,一下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孩子迅速进入“我要说”“我想说”的状态,课堂活跃了,孩子的紧张与戒备消除了。开始新课,“你最近看了什么电影,为什么要看这部电影?”气氛热烈的有效交流中,老师自然地引入电影海报和课题“电影海报的秘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老师巧妙地以电影海报为抓手,让孩子们趣味盎然地同老师一起一次又一次地探寻海报的秘密。第一次探秘,出示《小鬼当家1》的电影海报,聚焦在海报的“电影简介”这一内容,逐层引导孩子发现简介的秘密,并突出设置悬念这一特点。紧接着,播放微电影《礼物》引导孩子学以致用。四分钟的微电影,孩子们全神贯注,画面,情节……深深地吸引了他们,打动了他们。此时的孩子急需交流,他们都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老师顺势引导孩子谈观影感受,想把电影推荐给谁?水到渠成地引导孩子学写该电影的简介,教孩子们怎样有效设置悬念。然后展示作品,师生评价,修改,再展示。看似和平时作文课相同的练笔方法,但孩子投入的热情和兴趣,孩子们深入思考后的有感而发,写出的作品效果是完全不同的。第二次探秘,通过看《功夫熊猫》《战狼2》《妈妈不再摇滚》,发现电影海报中还会有宣传语,通过引导声情并茂的朗读,体会到宣传语的特点“主题鲜明”“语言简洁”“直击人心”。老师又引导孩子回顾刚才的微电影,学写宣传语,有了刚才观影,写简介的成功铺垫,孩子们很快提炼完成了自己的宣传语,“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阳光总会照进窗户,希望也会洒落心田。”“充满希望就是晴天!”“勇敢就是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孩子们的精彩表现,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要鼓掌。最后,杨老师借用一位名导演的话深情结课“电影海报,是凝固的艺术,她用文字说话,用画面魅惑,用设计影响,她展示电影的灵魂,她开一个窗口去看世界……”

课堂结束了,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只是杨娟老师把电影资源融入语文教学时选材的独到,设计的精巧,还有杨老师漂亮的外形,标准的普通话,优美的嗓音,沉稳的气质,以及她和学生交流时的善于倾听,及时有效的点评。总之,这堂课让人感到行云流水般的流畅,感到空谷幽兰般的清新。这堂课受益的不只是孩子,他不只提升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提升了孩子的语文素养,他更是为我们所有老师打开了语文教学的另一扇窗,探索出怎样把语文和电影资源相结合的新渠道。这节课被与会专家冯学敏老师评价为“最有代表性的校本课程成果。”我们将在此道路上继续探寻,相信当语文遇上电影,一切会更美!

                                                         


快乐旋转的陀螺 妙趣横生的课堂


罗英


《陀螺》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成长故事”为主题,编排的课文不仅有童年的欢乐,更有经历挫折带来的成长。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和“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本文通过回忆童年时“我”用小陀螺战胜大陀螺的经历,分享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课文字里行间充满了童真童趣。

刘祥平老师在设计教案时,紧紧围绕单元训练要素,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进一步练习用批注的方法理解文段;抓住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理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含义。教学目标设计全面、合理、适宜。教学中也很好地实践、达成了以上目标。

教学过程中,刘老师教态亲切,语言简炼,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同时紧扣文本,教会学生通过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对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进行批注,通过品读描写作者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并利用已有的批注知识进一步在体会深的地方进行批注与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一边阅读一边批注是为了帮助理解课文,而不只是为了学习批注这种方法。在感悟道理这个难点的突破上,巧妙地利用以读代讲,以读促悟的方式,在绘声绘色地朗读中,孩子们对道理的理解自然而深刻。同时,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老师始终处于引导者、合作者和学生能力的促进者的位置,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式学习,教学活动落实到“教”学生“学”。

本堂课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认真聆听,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孩子们在刘老师的引导下,借助批注促理解,巧绘心情变化图,美美地读文,快乐地学习,既体会了作者心情的跌宕起伏,又感受了自主、合作学习的乐趣。


《秋韵》教学点评


蒋晓英


黄青老师的《秋韵》微诗课是一堂基于建构主义理念,语文味很浓的高质量专题小语课。

课堂自表面感知起,经形象提炼至认知构成,再到能力外显,层次脉络清晰,符合儿童认知的流畅建构; 孩子们活动充分,满满的高质量互动,素养生成鲜明,是实验小学的真教育; 语文味十足,诗意化的语言和情景温润地熏陶,小诗人们观察自然、陶冶性灵、热爱生命; 课堂有可结构化的特点,有极大的推广价值和意义。高赞!


在实验中发现,在活动中生成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点评


刘小红


        谭周浩老师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从生活实际入手,感悟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在学生拼搭、触摸、观察等活动中,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探索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谭老师作为一位资深老教师,以57岁的高龄站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在这次活动中,他将多年来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分享给大家。沉稳、冷静、朴实又富有激情的课堂,展示了谭老师的个人教学风采,为我们年轻的老师们提供了学习机会,更激励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的热情。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一课,谭老师从复习入手,通过“数”物体的体积到结合生活实际问题,自然过度到体积的“算”,在朴实的教学中将数学与生活密切的联系了起来;紧接着让学生大胆猜测,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自然引入对猜想进行验证,为学生搭建动手实验的平台;学生在拼摆的基础上,收集数据,感知体积的计算方法,观察实验数据,发现体积的计算公式,并充分利于复习资源再次验证,将实验结果的特殊性转变为普遍性,体现了教育规律——从特殊到普遍,使学生加深了对体积的认识和计算方法的理解。接下来,通过公式应用进行巩固练习,在练习过程中,由学生自然而然的发现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式练习,引入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计算公式,即:V=SH

        本堂课,节奏紧凑,环环相扣,过渡自然,逻辑严密,体现了很强的层次感。教学中,谭老师不仅将现代信息技术恰当的融入课堂教学中,更设计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实验小学“以学生为主”的“真教育”理念。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点评


邓琴


苏剑梅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以激趣导入自主探究发现规律实践应用为线索,通过变 ,找,推,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人人参与了学习过程。

     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这一环节中,苏老师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让他们自己先观察,再剪一剪,拼一拼。让学生采用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自主发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既充分张扬了学生的创造个性,也为概括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活动,孩子们在自主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边形》教学点评


李琪


1.流程清晰,各个环节认识比较到位;

2.第一个环节分离四边形的依据,加重第一个环节可进行分类;

3.认识特征环节:本质边不是直的就不是交交的角;

4.研究长方形特征:学习单:量、比、折、说,应出示学生的需求:猜(直观感觉)验证(活动的目的,有哪些方法);

5.给出的材料太单一,应由多个具体表象总结出共性;

6.关注学生学情,学生的表达要完整;

7.每一步都要有思维含量:做这一步是为什么?

8.量、折、比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到认识图形的方法;

9.应该把我们的教学推向深度;

10.分类图形不要太多,逐步抽离出包含关系: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11.长方形逐步缩短变正方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数形结合百般好

——《用线段图解决问题》评课稿


田晓红

                                          

11月13日,我校举办了“德阳市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暨信息化教学改革名家论坛活动”,活动中共呈现了8节研究课,其中,青年老师李瑶瑶执教《用线段图解决问题》一课得到了与会老师和专家的高度评价。这堂课不仅教学设计精巧、环节清晰、层次分明,还因老师教态亲切自然,语言生动富有童趣,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既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育理念,也展现了一位优秀青年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用线段图解决问题》一课的教学内容是用画线段图来解决和差问题,和差问题的文字叙述比较抽象,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如果仅从字面去分析题意,用语言表述数量关系,那对刚上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即使理解了,也可能是暂时明白,下次遇到同类题可能又不会了。俗话说,“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里的“渔”就是线段图,尽管学生之前也用线段图解决过其它数学问题,但怎么用画线段图来解决和差问题,画图又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要注意什么,画完后如何看线段图来分析整理数量关系,以确定正确的解题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事实上,当学生会画线段图,会借助线段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了,和差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节“好课”真的来之不易,李老师从选课、备课、制作课件、试讲、修改,到与学校磨课组的余校长、周彬老师、陈庆老师及田晓红老师一起研究,前前后后花了一个多月精心磨课,最终才呈现出了这节精彩的数学课。这节课不仅教学设计新颖有趣,环节清晰层次分明,而且充分体现了一个理念,就是自始自终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习得画图解决问题的策略,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收获”。这节课有以下几大特点: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上,李老师创设熊大熊二的教学情境贯穿始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性。课一开始,李老师就用学生熟悉的熊大和熊二分松果的故事引出平均分,既能激趣,又为解决和差问题作了很好的铺垫,并顺势引出如果熊大想多吃8个,又该怎么分?“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他们积极思考和求知的欲望,也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新课。

课后的巩固练习也设计了两个故事:一个是熊大和熊二的年龄问题;另一个是熊二、吉吉、翠花数学竞赛得分情况。这些故事的创设,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专注的状态,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体验和主动寻觅知识,进而体会到增长知识的成功乐趣。这样的情景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整堂课气氛活泼轻松。

二、充分交流,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李老师的整节课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展示交流平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从学生们的反馈来看,效果非常好。

这节课的例题和练习题学生都讲了两种方法,均由学生走上讲台指着图来说算理,他们上台落落大方,分析问题井井有条,说得头头是道,而下面的学生全神贯注地听,提出的建议有理有据,激动时还会情绪激昂,李老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作指导和总结。从课堂可以看出,李老师平时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使他们对数学更有自信,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效果不错。

三、分层练习,引导学生体验成功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新知识的掌握要经历“认识、巩固、加深和发展”的过程。因此,练习设计要做得有坡度、有层次、难易适度,设计多层次的练习,让学生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拾级而上,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运用知识。

第一个练习是基本练习,与例题类似,只是题中没直接说出两人的年龄差,关键要理解熊大说的:“我3岁那年,熊二出生了。”说明熊大比熊二大3岁。这一点理解到,便能明晰这是一道和例题同类型的题,学生自然有法可依了。

第二个练习是拓展训练,这道题的设计既能巩固基础,考察学生举一反三的类推能力,还能体会到画线段图带来的优势。当做简单的和差问题时,我们熟悉后可以不用画线段图也能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但当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时,我们仍然抽象地去想象,思考起来就会特别吃力。这时如果我们用线段图来分析,一下就能把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从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体会到用线段图解决问题的优越性,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也会因此建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借助希沃,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这节课,希沃白板把黑板、课件和实物投影三者相互结合,学生和老师只需借助希沃白板就能完成所有的展示。为了帮助学生通过线段图来表达题目意思,李老师没有直接在黑板上教学生画,而是通过学生说、学生画,再选择几份有错或不完整的图拍下来,借助希沃助手传到白板上,接着让学生来纠错和补充,这样一步步呈现的过程让学生对如何画线段图的方法越来越清晰,印象十分深刻。

后面的练习设计也采用拍照上传的方式,这样的评讲方式学生很受学生喜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孩子们都争着想让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巧设板书,重点突出画龙点睛

一个好的板书设计是一节好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教学重点,强化直观形象,加深理解记忆。李老师这节课的板书设计非常好,首先把解决问题的4个步骤完整的板书出来,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解题思路和过程。通过画线段图,用“去多”和“补少”给这两种方法取名,使学生对和差问题这两种解法印象更加深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后,在不同中找共性,由不相等转化为相等,体现了数学中重要的假设、转化、数形结合思想,为这节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深化延伸,巩固数形结合思想

最后,李老师通过一组图片,带学生回顾以前用画图的方法解决过的排队问题、植树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目的是将过去对画图策略的零散印象集中起来,形成一种策略,为后续利用画线段图去解决行程问题、和倍问题、差倍问题、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等奠定良好的基础。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所遇到问题的类型在不断变换,而解决这些不同类型问题的策略却始终如一,学生对画图策略的运用越来越娴熟,对策略的理解也就越来越深刻,从而形成“数形结合”“变与不变”“化归”等重要的数学思想。 结尾以大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结束全课,让学生对画图产生感情,并爱上画图。使全课达到了升华,有“课虽结,意未尽,思不止”的理想效果。


专家点评


课后,德阳市数学教研员何萍老师对这节课作了专业点评。她评价,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在画线段图的指导上,在画线段图时要注意看所有信息是否表示完整,问题是否呈现,数量关系的表达是否恰当……要让学生经历整理画直观图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的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画图整理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她认为李老师敢于把学生错误的图例展示出来,让同学辨析,这点做得特别好,但如果顺势把错误的地方即时修改,那会使得学生的印象更深刻,作图方法掌握得会更好。

“教学相长”,李老师在教给孩子们知识、培养孩子们良好学习习惯、训练孩子们思维、引导孩子们理解数学思想的同时,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理念也得到了提高。参与磨课的老师们也在不断思考和交流中,与孩子们和李老师共同成长,收获满满。所有的孩子和老师都再一次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受到数学之美的熏陶。数学的种子,已经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德阳市实验小学校教师发展中心

2020年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