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4月27日  星期六               站内搜索:    
课程改革
“磨”课——从艰辛到快乐的旅程
发布单位:德阳市实验小学    发布人:邱洪英    作者:邱洪英    日期:2011-01-10     浏览次数:7958

“磨”课——从艰辛到快乐的旅程

德阳市实验小学  邱洪英

“又见林海音!”——这是我新学期拿到课本的第一个欣喜,因为第一课就是她的《窃读记》。暑假里,我刚阅读了她的小说集《城南旧事》,还念念不忘那些犹如老电影老照片样的场景——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那些旧时代的人物——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这次,能和学生一起共享林海音纯净淡泊而又温厚淳和的文字,我很高兴。

得知要上展示课,我又开始紧张。

漫漫的“磨”课路开始了……

再读教材,读得能一字不落背下来。广泛收集资料,林海音的生平,生活,创作,《窃读记》的原文;思考节选后的《窃读记》的编者意图、现实意义等等。脑子就像一个仓库,充满了来自本课的各种信息。我知道,这些一点儿也不算什么,更磨人的在后面……

展示课的形式在于同课异构,也就是说,不同的老师各自分头设计,不同的教材解读,不同的教学设计,要的就是不一样的效果。

我又开始读教参,读后想说:教参啊教参,你解读的怎么那样少?

我在网上浏览各种版本的教案,能提取的的价值微乎其微。想必《窃读记》编录在五下课本第一课,拿来上公开课的时候并不多的原因。

没有了休息日,我把自己关在家里,反复读,反复想。亲切的文字成了难题。如何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转化为理想的教学设计,成为适合学生的课堂?这次研讨的主题就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并且是同课异构,所以我认为,解读要深入、全面,教学设计应当与众不同,方能脱颖而出。

《窃读记》文字浅显但不失情趣,平淡然而处处见真情。是林海音真实童年的一部分,那份读书的热情甚至痴迷,对今天的孩子们有着相当深远的启示。“窃读记”,窃之难,甚至让人感觉辛酸,可读之乐,乐得“险些撞到树干上去”(原文)。因为这段经历太特殊、太难忘,所以长大后林海音才“记”。为什么从文字中我们读出了那么多的滋味,那样的辛酸,如肚子饿得厉害也只有做“白日梦”,腿酸,脚麻,更重要的是非得偷偷摸摸,有时装模作样,还有从原文中读到的大庭广众之下被书店老板羞辱驱赶(课文中删去),可林海音最多在文中提了一句“我惧怕被书店老板发现”,而表现快乐的地方却从开头到结尾,无处不在。为什么?因为她热爱阅读啊!她的怕来自于外界,怕别人赶她,不让她读书。可自己身体上的感受,如累、饿等等,她完全忽略了,只要有书读,什么都可以。从原文中我们了解到,书店老板的斥责、驱赶,也一度使她放弃,“许多次我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可最终“我下意识地走向那熟悉的街,终于有一天,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停下来,我仍愿一试,因为一本新书的出版广告,我从报上知道好多天了。”(原文)书的魔力和求知的渴望战胜了恐惧,她又去了,于是这有滋有味,有苦有乐,有笑有泪的经历成就了《窃读记》。

这篇文章好读,但不好教,因为它散。了解了同年级另外七位老师当时上课的思路设计,同时浏览了网上很多老师的设计,不外乎两种模式:一种是围绕中心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句话展开教学;一种是以行文的时间顺序来组织教学,路上——进书店找书——读书——出书店,感受窃读的滋味。说实话,这两种模式在平时教学都是可取而实在的,用两节课时间,让学生充分读书,感悟,教学目的不难达到。开学时我在本班上课也是用第一种模式教学的。可是,这是展示课啊,大家观的就是想有些不一样的,不然有什么看头?

拿出一份有效而新颖的教学设计!我冥思苦想。时间一天天过去,我感觉“白头掻更短”,到真的快要“走投无路”了!烦闷,焦躁,对着家人发脾气。我哭了,觉着自己真没用!教了十多年书了,怎么这样!我打电话给陈主任,给罗校长,我拜托他们“读读《窃读记》吧,我快被逼疯了!”也许是他们的安慰起了作用,也许我也觉着这样的确不行。第二天一整天我索性把这事丢在一边,不理不管。好心的陈主任在百忙之中召集了几位同样忙碌的教研组长,利用一节托管课时间坐在一起谈谈。现在想起来,那是一次多么重要的交流啊,犹如在我走不出的胡同里射下的点点阳光。

转机就在交流的当天晚上,我训斥着我那贪玩的儿子不做作业,突然想到:从孩子入手,从孩子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入手!《窃读记》原文里不是有一首小诗吗,林海音认为那是她童年的真实写照,就以这个来开课。我马上坐到电脑前,一发不可收拾,很快确立了“一个中心,四个板块”的设计思路。以“热爱读书”为中心,为达成这个中心,通过“不一样的童年,不一样的读书,不一样的滋味,不一样的影响”来品味和比较,感受文中小女孩的对书的非同一般的酷爱,反观孩子们自己现在的读书,从而与文中人物感同深受,进而激发自己的读书热情。

然则“设计”和“上课”真的不是一回事。你的深入解读,你的美好又理想的设计,要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有着稀奇古怪想法的孩子!他们的视角,他们的思维,与你的设计有时甚至相反!每一次试讲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效果,怎样让设计更切合孩子?磨啊,磨啊……每次课后,哪怕小小的改动,都有着不同的意义,操作起来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感谢我亲爱的团队,感谢语文组的全体老师们!在这个集体中,我感到温暖而幸福!正是罗校长曾经全程指导说课上课《搭石》的基础,正是陈主任辗转反侧的思考,正是语文组老师们的群策群力,才有了今天的——《窃读记》!

仍然有遗憾,仍然在路上——磨……